羅馬書註釋 (下册) / C. E. B. Cranfield 著 ; 潘秋松 譯.
原著 (英文):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Volume II / C. E. B. Cranfield, 1975.

"作者以其驚人的學術素養,並參考比較大量的古典著作註解,為羅馬書作了細膩而深入的剖析講解。作者在每段註釋前均重新翻譯經文,讀者可以透過譯文,提綱挈領地先掌握作者的研究心得。" --採自基道書樓

Cranfield, C. E. B. (克蘭菲德), 1915-2015.

Charles Ernest Burland Cranfield

英國人,1915年生於倫敦。就讀劍橋大學,先後主修古典文學和神學,獲學士以及碩士學位。之後在瑞士巴塞爾大學進行研究。1941年按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46)任軍中牧師職,大戰前後都持續在牧養教會。

1950年迄1980年在Durham任教神學,自1980年成為名譽退休教授,並獲得Aberdeen大學榮譽神學博士學位。1982年成為英國學院院士並於United Reformed Church牧會。1953年與Ruth Bole小姐結為連理,育有二女,她們皆於蘇格蘭教區牧會。

出版作品包括《彼得前書》(1950) ,《馬可福音》(1959),《彼得前後書與猶大書》(1960) ,《羅馬書註釋簡明版》(1985),The Bible and Christian Life (1985), If God be for Us: A Collection of Sermons(1985),The Apostles' Creed: A Faith to Live by (1993)。

潘秋松
沒有記錄

下册

VI 人的不信與神的信實(九1~十一36)

VI.1. 進入本段的主題(九1-5)

VI.2. 神的憐憫涵蓋人的不信(九6-29)

VI.3. 以色列人無可推諉,但是從聖經看,我們可以盼望外邦人信主會惹動以色列人的憤恨:前一節引用的舊約點出這盼望,因為它雖然指出他們所得罪的那位是何等的良善,藉以說明以色列人的罪是何等的可怕,但其焦點並不在於以色列人的罪,而在於神對待以色列人的良善(九30~+21)

VI.4. 神並未棄絕祂的百姓(十一1-36)

VII 因信稱義後要怎樣順服才與神的呼召相稱(十二1~十五13)

VII.1. 說明這大段的主題(十二1-2)

VII.2. 教會肢體間的關係(十二3-8)

VII.3. 一連串不太連貫的勸勉(十二9-21)

VII.4. 信徒對國家的義務(十三1-7)

VII.S. 愛的債(十三8-10)

VII.6. 基督徒順服的末世動機(十三11-14)

VII.7. 剛強的與軟弱的(十四1~十五13)

VIII 本信的結語(十五14~十六27)

專文一 保羅寫羅馬書的(幾個)目的

專文二 羅馬書的一些神學問題

索引一 經文索引

索引二 希臘字彙索引

索引三 主題索引

索引四 中文主題索引

索引五 人名與著作

記錄詳細檢視

書名:

羅馬書註釋 (下册) / C. E. B. Cranfield 著 ; 潘秋松 譯.

ISBN:

9570471662

語言:

繁體中文

出版者:

出版年份:

2006

格式:

628-1340 頁 ; 16 x 22 cm.
CITC 記錄

圖書編號:

227.107 .C73 1997 v.2

館藏地:

A

書籍狀態:

館內架上
9570471662
圖書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