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道釋經手冊 / 威廉.克萊因 (William W. Klein), 克雷格.布魯姆伯格 (Craig L. Blomberg), 羅伯特.哈伯德 (Robert L. Hubba) 合著 ; 尹妙珍、李金好、羅瑞美、蔡錦圖 譯.

"各地華人頂尖學者推薦!當代最全面的釋經學導論,探討釋經學的理論、歷史、方法和應用。持守福音派信仰的立場,廣泛介紹傳統和近代的釋經思想。詳盡提供聖經不同文體的釋經原則與方法,討論聖經在當代的應用。全書超過1,600個註釋,附有詳盡的釋經學書目,並在例證上作出本土化的說明,增加介紹中文聖經譯本的一節,以及補充中文參考書目的部分。" -- 取自基道書樓

Blomberg, Craig L. (布魯姆伯格, 克雷格), 1955-

克雷格.布魯姆伯格(Craig L. Blomberg),美國丹佛神學院新約教授,著有The Historical Reliability of the Gospels、Interpreting the Parables 和不少釋經著作。

Hubba, Rober L. (哈伯德, 羅伯特)

羅伯特.哈伯特(Robert L. Hubba),美國北園神學院舊約教授,著有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系列的路得記註釋,並擔任Studies i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編輯。

Klein, William W. (克萊因, 威廉)

威廉.克萊因(William W. Klein),美國丹佛神學院新約教授,著有The New Chosen People: A Corporate View of Election,並撰有不少釋經論文。

尹妙珍
沒有記錄
李金好
沒有記錄
羅瑞美
沒有記錄
蔡錦圖 (Choi, Daniel Kam To), 1964-

蔡錦圖
香港信義宗神學院神學博士
香港浸信會差會駐德國宣教士

第一部:釋經的任務

第一章:釋經學的必要性

1.1. 為何需要釋經學?

1.2. 釋經學的定義
1.2.1. 釋經的藝術和科學
1.2.2. 釋經者的角色
1.2.3. 信息的意思
1.2.3.1. 經文
1.2.3.2. 作者和受眾

1.3. 聖經解釋所面對的某些挑戰
1.3.1. 時間的差距
1.3.2. 文化的差距
1.3.3. 地域的差距
1.3.4. 語言的差距

1.4. 永恆的適切性──神聖的因素
1.4.1. 釋經學的目標

1.5. 結論

第二章:釋經的歷史

2.1. 猶太教的釋經
2.1.1. 希臘化猶太教
2.1.2. 昆蘭社群
2.1.3. 拉比猶太教

2.2. 使徒時期(約公元30~100年)

2.3. 教父時期(約公元100~590年)
2.3.1. 使徒教父(約公元100~150年)
2.3.2. 亞歷山太學派(約公元150~400年)
2.3.3. 教會大公會議(約公元400~590年)

2.4. 中世紀(約公元590~1500年)

2.5. 宗教改革(約公元1500~1650年)

2.6. 宗教改革之後的時期(約公元1650~1800年)

2.7. 現代時期(約公元1800年至今)
2.7.1. 19世紀
2.7.2. 20世紀
2.7.3.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2.7.4.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第三章:近代對釋經的文學與社會科學取向

3.1. 文學鑒別學
3.1.1. 敍事鑒別學
3.1.1.1. 應用
3.1.1.2. 評論
3.1.2. 後結構主義
3.1.2.1. 讀者─回應鑒別學
3.1.2.2. 解構

3.2. 對聖經的社會科學取向
3.2.1. 分類
3.2.1.1. 社會歷史
3.2.1.2. 社會科學理論的應用
3.2.2. 提倡的群體
3.2.2.1. 解放釋經學
3.2.2.2. 文化鑒別學
3.2.2.3. 婦女釋經學

第四章:正典與譯本

4.1. 聖經正典

4.2. 舊約正典
4.2.1. 正典的形成
4.2.2. 正典的次序

4.3. 新約正典
4.3.1. 正典的形成
4.3.2. 正典的次序

4.4. 正典的判斷準則

4.5. 正典鑒別學

4.6. 經文與譯本
4.6.1. 經文鑒別學
4.6.2. 翻譯的技巧
4.6.3. 英文聖經的主要譯本
4.6.4. 中文聖經的主要譯本
4.6.5. 如何選擇譯本

第二部:釋經者與目標

第五章:釋經者

5.1. 釋經者的資格
5.1.1. 合乎理性的信心
5.1.2. 順服
5.1.3. 光照
5.1.4. 教會的成員
5.1.5. 適當的方法

5.2. 正確釋經的前提
5.2.1. 有關聖經本質的前提
5.2.1.1. 默示的啟示
5.2.1.2. 權威與真確
5.2.1.3. 屬靈的文獻
5.2.1.4. 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特點
5.2.1.5. 可以理解的文獻
5.2.1.6. 聖經正典的構成
5.2.2. 有關方法論的前提
5.2.3. 有關釋經學最終目標的前提

5.3. 釋經者的前解
5.3.1. 前解的定義
5.3.2. 前解的作用
5.3.3. 釋經作為前解的哲學
5.3.4. 檢驗前解
5.3.5. 基督徒的前解
5.3.6. 前解隨理解而改變
5.3.7. 在釋經中的前解與客觀性

第六章:釋經的目標

6.1. 意思的層次
6.1.1. 經文是否只有一個固定的含義,抑或有不同層次的意思?

6.2. 以作者為中心的經文意思
6.2.1. 哪一類「意思」才是釋經的目標?
6.2.1.1. 以作者為中心的經文意思的定義
6.2.1.2. 以讀者為主導的釋經的挑戰
6.2.1.3. 歷史真實性的問題

6.3. 合理的讀者─回應釋經
6.3.1. 我們怎樣確保能給予讀者一切應得的東西?

6.4. 驗證我們的釋經
6.4.1. 我們怎樣可以驗證我們的解釋?

第三部:認識文學作品

第七章:釋經的普遍法則──散文體

7.1. 上下文
7.1.1. 上下文的重要性
7.1.1.1. 上下文提供了作者的思路
7.1.1.2. 上下文決定字詞的準確意義
7.1.1.3. 上下文描繪出單元之間的正確關係
7.1.2. 關於上下文的釋經原則
7.1.3. 上下文研究的範圍
7.1.3.1. 緊接的上下文
7.1.3.2. 全書的上下文
7.1.3.3. 整部聖經的上下文

7.2. 歷史文化背景
7.2.1. 歷史文化背景的意義
7.2.1.1. 觀點
7.2.1.2. 思維
7.2.1.3. 處境化
7.2.2. 歷史文化釋經的原則
7.2.2.1. 原來的歷史文化背景
7.2.2.2. 原來的效應
7.2.2.3. 正確的表達
7.2.2.4. 清楚意義的優先
7.2.3. 重建歷史文化的背景
7.2.3.1. 發掘書卷的一般背景
7.2.3.2. 查考某段經文的歷史文化因素

7.3. 字義
7.3.1. 關於字詞性質的重要論題
7.3.1.1. 字詞是任意選定的符號
7.3.1.2. 字詞的語意範圍
7.3.1.3. 字義的重疊
7.3.1.4. 字義隨時間改變
7.3.1.5. 字義有隱義和本義
7.3.2. 進行字詞研究的步驟
7.3.2.1. 選擇一些需要詳細分析的字詞
7.3.2.2. 判斷一個字的語意範圍
7.3.2.3. 選擇最切合上下文的意思

7.4. 文法結構的關係
7.4.1. 文法關係的重要性
7.4.2. 找出結構關聯的步驟
7.4.2.1. 自然段落
7.4.2.2. 思想脈絡
7.4.2.3. 動詞
7.4.2.4. 關聯詞
7.4.2.5. 形容詞與副詞
7.4.2.6. 代名詞

第八章:釋經的一般法則──聖經詩體

8.1. 詩歌的動態

8.2. 希伯來詩體的音韻
8.2.1. 韻律與格律
8.2.2. 詩詞的音韻

8.3. 希伯來詩體的結構
8.3.1. 平行體
8.3.1.1. 平行體的基本單元
8.3.1.2. 平行體如何發揮效用
8.3.1.3. 平行體的類型
8.3.2. 其他詩體結構

8.4. 詩體語言
8.4.1. 意象
8.4.2. 詩體語言的手法
8.4.2.1. 明喻和隱喻
8.4.2.2. 其他詩體語言的手法
8.4.3. 如何解釋詩體語言

8.5. 詩體的較大單元
8.5.1. 語意單元

第四部:認識聖經文體

第九章:舊約文體

9.1. 敘事文
9.1.1. 舊約敘事文體
9.1.1.1. 報告
9.1.1.2. 英雄敍事
9.1.1.3. 先知故事
9.1.1.4. 喜劇
9.1.1.5. 遺言
9.1.1.6. 敍事文的實例:士師記七章1至15節
9.1.2. 雜錯文體
9.1.2.1. 諺語
9.1.2.2. 謎語、寓言和比喻
9.1.2.3. 歌謠
9.1.2.4. 清單

9.2. 法律
9.2.1. 舊約法律文獻的類型
9.2.1.1. 條件式的法律
9.2.1.2. 無條件的法律
9.2.1.3. 法律的彙集
9.2.1.4. 法律的指引
9.2.2. 釋經的原則:法律
9.2.2.1. 法律經文的實例:出埃及記二十一章7至11節
9.2.2.2. 申命記

9.3. 詩體
9.3.1. 舊約詩體的類型
9.3.1.1. 祈禱
9.3.1.2. 歌謠
9.3.1.3. 禮儀
9.3.1.4. 智慧詩篇
9.3.1.5. 釋經的原則:詩體

9.4. 先知信息
9.4.1. 先知信息的基本類型
9.4.1.1. 災難的先知信息
9.4.1.2. 拯救的先知信息
9.4.2. 禍哉講論
9.4.2.1. 先知式輓歌
9.4.2.2. 先知式頌詞
9.4.2.3. 先知式禮儀
9.4.2.4. 先知式辯論
9.4.2.5. 先知式訴訟
9.4.2.6. 針對列國的先知信息
9.4.2.7. 先知式異象報告
9.4.2.8. 先知式敘事文
9.4.3. 解釋舊約先知信息的一般原則
9.4.3.1. 解釋先知式「預告」
9.4.3.2. 解釋先知式「預言」
9.4.3.3. 應驗的許多方式
9.4.4. 釋經的具體原則:先知信息
9.4.4.1. 先知經文的實例:以賽亞書五章1至7節
9.4.5. 天啟式先知信息

9.5. 智慧
9.5.1. 智慧文學的類型
9.5.1.1. 箴言
9.5.1.2. 教誨
9.5.1.3. 實例教材和反省
9.5.1.4. 辯辭
9.5.1.5. 智慧經文的實例:箴言三十章24至28節

9.6. 結論

第十章:新約文體

10.1. 福音書文體
10.1.1. 對釋經的含義
10.1.1.1. 歷史可信性
10.1.1.2. 橫向與縱向閱讀
10.1.1.3. 福音書的第一群受眾
10.1.2. 關鍵神學議題
10.1.2.1. 神的國
10.1.2.2. 耶穌的倫理觀
10.1.3. 福音書中的文學形式
10.1.3.1. 比喻
10.1.3.2. 神蹟故事
10.1.3.3. 宣講故事
10.1.3.4. 其他文學形式

10.2. 使徒行傳文體
10.2.1. 對釋經的含義
10.2.1.1. 縱向思考
10.2.1.2. 五旬節的意義
10.2.1.3. 使徒行傳作為敘事文

10.3. 書信文體
10.3.1. 對釋經的含義
10.3.1.1. 一般考慮
10.3.1.2. 具體考慮
10.3.1.3. 希伯來書與「普通書信」的特色
10.3.2. 書信中的個別文學形式
10.3.2.1. 信經或頒詞
10.3.2.2. 家庭規範
10.3.2.3. 口號
10.3.2.4. 善惡目錄
10.3.3. 保羅書信的關鍵神學論題
10.3.3.1. 保羅神學的中心
10.3.3.2. 在保羅的作品中有發展過程嗎?

10.4. 啟示錄文體
10.4.1. 啟示錄作為書信
10.4.2. 啟示錄作為預言
10.4.3. 啟示錄作為天啟作品

10.5. 結論

第五部:釋經的成果

第十一章:聖經在今天的運用

11.1. 取得資料與理解

11.2. 敬拜

11.3. 創作禮儀

11.4. 系統地闡述神學

11.5. 講道

11.6. 教導

11.7. 提供牧養關顧

11.8. 建造基督徒的屬靈生命

11.9. 審美享受

11.10. 總結

第十二章:應用

12.1. 應用的重要性

12.2. 避免錯誤應用
12.2.1. 完全忽略任何上下文
12.2.2. 部分忽略一段經文的文學或歷史脈絡
12.2.3. 不夠充分的類比處境

12.3. 合理應用的四步方法
12.3.1. 判斷經文的原來應用
12.3.2. 衡量不來應用的具體程度
12.3.3. 確認跨越文化的原則
12.3.3.1. 權威的層次
12.3.4. 找出能體現較廣泛原則的適當應用

12.4. 聖靈的角色

沒有其他書籍記錄
記錄詳細檢視

書名:

基道釋經手冊 / 威廉.克萊因 (William W. Klein), 克雷格.布魯姆伯格 (Craig L. Blomberg), 羅伯特.哈伯德 (Robert L. Hubba) 合著 ; 尹妙珍、李金好、羅瑞美、蔡錦圖 譯.

ISBN:

9789624572674

語言:

繁體中文

出版者:

出版年份:

2004
CITC 記錄

圖書編號:

220.601 K67(c)

館藏地:

A

書籍狀態:

館內架上

分類主題:

聖經研究
9789624572674
圖書館服務